哈尔滨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哈尔滨之声 > 教育 > 正文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2019-09-18 10:58:16来源:阅读:1

中秋回老家探亲,与远房表妹相聚。谈起孩子,表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家老大送到济南某私立学校读三年级,半年下来由进校时的后十名,进入前二十名啦!还有啊,自己学会了叠被,洗衣,刷鞋。这要是在我跟前呀,说不定还在撒娇调皮呢!”

小学三年级,也就是十来岁吧?

我又问,孩子情绪怎样?表妹淡淡地说:“就是回家来不爱说话,每次送他回校,情绪波动得很厉害。唉,我也是强忍着,人不见了,眼泪才痛快流出来。”

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我知道,此刻劝表妹把孩子接回身边上学,是不可能的。做着不小买卖的表妹,花大钱把儿子送到外省有名气的私立学校读书,这在当地,会被当做有实力有眼光的做法,受到周围称颂呢!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可是,这些被眼前成绩蒙住双眼的家长们哪里知道,将十来岁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是一件对孩子伤害很大的事情。如教育大咖尹建莉所言,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半个孤儿院孤儿。

我曾在火山视频中看到过反映孤儿院孩子生活的视频:

满床大小不一的婴儿,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哭闹,有的在独自喝奶。两三岁的孩子被孤零零圈在小床栏杆里,目光空洞,

漠然无语。十几个孩子由两个保育员负责,每天机械地喂食穿衣收拾,流水线般动作着。能及时吃上饭换上干净尿不湿就不错了,还奢望抱在怀里,眼睛对视,口中呢喃,亲吻抚触?

孤儿院里出来的孩子,因为缺少母亲专注的照顾,很难建立依恋,缺乏安全感;肌肤饥渴,情感匮乏,长大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对视回应,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比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差了很多。如果人生没有遇到一个特别有爱的家庭或收养者,一般孤儿院里出来的孩子,一生很难幸福快乐。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用半个孤儿院孤儿来形容寄宿制下的孩子,一点也不夸张。

十来岁就离开父母的专心照顾,离开温暖多彩的家庭生活,被囚禁在学校大院,统一作息,统一上课,统一吃饭,统一课外活动。然后就开始进入一个人的孤寂时刻。这还没有算上校园霸凌因素。

进入寄宿学校的孩子表面上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上优于父母膝下娇生惯养的孩子,某些孩子学业可能不错。但是,寄宿制对高中以下孩子来讲,伤害极大。

缺少家庭温暖,不利于孩子情感培养和智力发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滋润。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父母喋喋不休的叮嘱,那些专门针对孩子的眼神,言谈,活动,乃至爱的氛围,都如甘霖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幼小心田。

这是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就像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阳光和适度的水肥,包裹着,滋润着,托举着那些稚嫩的小苗潜滋暗长。

尹建莉老师说,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要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寄宿制,早早将孩子与家庭和亲情隔离,进入集体生活,是反自然反人性的,是揠苗助长。孩子的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的社会属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影响。自卑,内向,不善沟通交流,不会与人共情,未来处理不好各种关系,在社会上捉襟见肘。自信,乐观,勇敢,开拓等优秀品格,会与孩子子失之交臂。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破坏亲子间的亲密,家长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最近北京台热播剧《老酒馆》里陈掌柜与两个孩子之间生硬,对抗,尴尬的亲子关系,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天灾人祸,陈掌柜与一儿一女长期失去联系。再见时,小娃娃已经长成大姑娘小伙子。缺席了中间十几年的养育,这两孩子就像两头野牛一样,横冲直闯,变着花样作,专门跟老陈对着干。一向足智多谋替人解困的老陈,硬是让这俩活兽,闹得焦头烂额没脾气。

无他,没有早期的照顾影响管束等亲子间的密切接触,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影响力,孩子死活不认你,好歹不服你。

很多事业有成的家长,面对亲子关系的一地鸡毛,痛心疾首。后悔当初为了挣钱奔前程,将孩子早早送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寄宿,自己倒是清净了,可是世界所有的好处都暗暗标好了价。早期家长有多省心,后期孩子就让你遭多大的罪。前因后果,报应不爽。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寄宿制,解脱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有些家长悲叹:“陪得了孩子就挣不了钱;挣了钱就无法陪伴孩子。”可以理解,但不赞成这种非此即彼的处理问题方式 。

学校在集中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但一对一的,针对性的教导和熏陶,是老师所力不能及的。那种带着家庭特色和家长温度的细节与过程,才是养育孩子身心的关键时刻。

同时,孩子的人格,情感,道德,以及生活能力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如何建设性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美好的亲自手足关系,如何解决各种矛盾,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和鲜明个性,这些对于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在家庭生活与各种关系碰撞交汇中习得。

还有父母在学习探究,提升自我,习惯自律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更是孩子未来生活事业的专属模板。

寄宿制,解脱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孩子属于我们的时间很短,真正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时间,也就十多年。

请珍惜与孩子亲密相处的美好时光,用心用爱哺育孩子;

请妥善处理养育和谋生的矛盾,钱没了可以再去挣,错过了养育孩子的黄金时代,再急也没用了。

请记住: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

父母的书房是孩子最好的学区房;

餐桌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沃土;

父母微笑着认可,才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


推荐阅读:叶紫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哈尔滨之声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